“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 远山:梦回陶家庄(小说)

远山
2023-11-05
来源:国际文艺网

点击:2023“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征稿启事

藏红花.jpg


梦回陶家庄(小说)

远山


引子


东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少有的混乱时期。战乱频频,军阀割据,国家四分五裂;杀伐篡夺,刀兵不断。臣弑君、子弑父、弟弑兄,中原大地成了杀人的屠场,神州长域沦为野心家的乐园。真是大好河山飘洒腥风血雨,百业凋零,民不聊生,途有饿殍,野有暴尸,人民又一次被抛入苦难的深渊。

在这个混乱时期,浔阳郡柴桑县氏家族继东晋开国元勋陶侃之后,又涌现出了一位杰出人物,谱写了一曲美妙的“世外桃园”……



陶家庄坐落在浔阳郡柴桑县的腹心地带,那里群山绵绵,巍峨险峻。山庄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山岩上端有一个碗口粗的瀑布飞流直下,流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里。山岩前面是一个方圆数百米的开阔地带,正面是一条滔滔不绝的宽大河流,无数条从大山中奔流而出的小河小溪汇集于此,无拘无束的小河小溪,在这儿如一个无人管束的野妹子变成了温柔贤淑的少妇,平静地拥抱着陶家庄的万事万物。

陶家庄西南侧有一条千年古道,一条盘桓于悬崖峭壁、断涧丛林之间的青石板路,是远近行商和赶集人的必经之路,一年四季都会传来节奏鲜明的打杵声和脚步声。这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从纵深延伸到西南二十多里外的陶家

陶家镇则是以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名望而命名。

陶侃儿时家境孤贫,赖母湛氏纺教读长大成人。少为浔阳县吏督邮,后任枞阳令武冈令,因与太守不洽,弃官回到浔阳郡柴桑县麻柳村务农晋太安二年303年,荆州刺史刘弘召唤陶出山担任南蛮长史,大破逆首张昌于襄阳,功封东乡侯。陈敏之乱,当朝封陶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与诸军并力讨敏。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继奉召击破杜弥反晋武装拜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杜弘与王机等谋反被陶消灭封柴桑侯太宁二年324年迁侃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余如故。咸和二年327年冬,苏峻、祖约联兵反,次春京都不守。当朝辅政廋亮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陶侃为盟主,侃率师合攻石头,斩竣及其弟逸于阵。平叛之后当朝封陶侃为侍中、太尉,改封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共7州军事,移镇巴陵。九年后魂归故里,享76死后当朝追赠大司马,谥曰桓。当地政府便把陶侃家乡麻柳村改为陶家村,把麻柳镇改为陶家镇,

远近闻名的陶家镇是柴桑县百年来的贸易区,门店都是清一色的山石砌成的二层小楼,林立数里。从外地运来的食盐、布匹、大米、日用百货换走当地生漆、桐油、药材。从四面八方来此做买卖的行商和背夫们,就在这条街上来来往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繁华热闹的大集市。街面是用玉石铺成,一到晚上在月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一到夏天夜晚,山风再将各种花香带进小镇,顿时消除人们一天的疲劳。

陶侃之后儿子陶茂和孙子陶逸都分别做过武昌郡太守安城郡,但都没有太显赫的业迹流传于世而默默无闻陶逸也就是晋未刘宋初著名大文学家陶渊明之父,遗憾的是在陶渊明仅八岁时他便离世了。世态炎凉人走茶凉,孤儿寡母在安城处处受到跟陶逸过不去的小人们的欺凌。陶渊明的母亲叫孟晓芸是东晋著名文学家孟嘉之女,也是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外孙女。她出身名门,受过教育,知书达理,为人正直,善良贤也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

孟氏母子在安城实在过不下去了,便辞去府上所有佣人,只带小儿子陶渊明随身丫环秋香回到浔阳柴桑乡下定居。



孟晓芸母子俩和丫环秋香一路紧走慢走,见客栈歇店,见饭馆打尖(吃饭),一行人历时二十余日才碾转回到阔别十年的陶家庄孟晓芸心中别有一番滋味,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谷地泥草的浓郁的清香,只见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的羊肠蛇行般的山路梦绕魂牵,美丽的山村和连绵的青山在夕阳的点缀下更加妩媚动人。夕阳的余辉将山村映得通红通红,归巢的鸟儿正忙着呼朋唤友。

一行三人信步来到陶家庄门前那条大河坝,一排排木桶粗的千年麻柳树,棵棵挺拔,浑身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一副副老气横秋的模样。清一色木板屋,掩映在麻柳丛中,幢幢房屋气派非凡,座座院落熠熠生辉。母子俩来到陶家庄大门前,只见大门紧闭,大门口蹲着两只护院的大石狮子大门上方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写着“陶家庄个朱红大字,孟晓芸清楚认得这还是十年前由亲手书写的。

门前有一座石拱桥,在石桥下端的一百米处,有一棵高大的古麻柳树,生长已有千年之久,树干达十余人合围,树冠大如华盖,主干直指蓝天白云。晚霞从古麻柳枝的缝隙里筛落到地上,染红了一行三人脚下的那片土地。树上蝉子的叫声此起彼伏,这边停了,那边马上又接着叫了起来。

孟晓芸叫开庄门,迎出来个后生,双方彼此都不认识。后生见了一脸疲惫不堪的孟晓芸,地问道:“这位夫人,请问你要找谁?”

孟晓芸道:“我是陶家庄主人,你是何人,老管家陶万春咋不出来?”

后生一听此言,连忙跪倒在地,叩头道:“小子有眼无珠不知是主母和少爷回来了,有失远迎,还望主母恕罪!”

孟晓芸惊讶地问道:“你是谁,我以前怎么没有见过?”

后生道:“禀报主母,以前的老管家陶万春便是小子的家父,已在年前去世了。我叫陶松林。家父死后,你们陶家庄便由负责经营,主母你在家时我们才几岁,所以你不曾认识。”

原来十二年前陶逸接妻子孟晓芸前往安城定居时,聘请远房堂兄陶万春为他守家护院并务好几十亩田地,待解甲归田时也才有一个安身之地。

说话间陶松林便将孟晓芸一行三人迎进院内。

大院坐落在一片翠绿之中,占地面积约有数十亩,秦砖汉瓦风格的建筑,有前院后院,分南北正房、偏房,有主卧、次卧,有会客厅,有书房,有餐厅……

院内有假山翠竹,还有奇花异草,美不胜收。

大院西北角有一口大水塘,水塘四周垂柳成行,柳条在微风中摇摆,蝉子在柳林中有节奏地咏唱;水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水面上泛起一层涟漪……

当天晚上,陶松林备了丰富的晚宴为孟晓芸母子接风洗尘,的妻小也出席作陪,像一家人那样亲亲热热,频频举杯有说有笑,彼此叙旧,激情满怀。

第二天,孟晓芸吩咐陶松林备下祭品,牵着陶渊明前往几座陶家祖叩头祭奠。陶松林还点燃了一堆爆竹,足足燃放了半个时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响彻云霄,在山谷里传送得好远好远,附近几十里都听得见,村民们得知仙逝的陶太守陶逸妻儿回来了,这阵正在给先人上坟,本村和外村的男女老少们便纷纷前来围观看热闹。

孟晓芸陶渊明端端跪在那里,坟墓前摆放着祭品,燃烧着香蜡。

孟晓芸先人们叙说了许多十多年的离别之,跪在坟前放声痛哭了一场。

陶松林一家妻小也跪在坟前,跟着一起啼哭。

许多围观的村民也跟着流泪。

祭拜完毕,孟晓芸擦干眼泪,跟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们一一打过招呼。

当天下午,陶松林带着孟晓芸母子参观祖上留下来的几十亩田地,几个男女正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种胡豆和油菜,有的在旱地里种小麦。众人见母子,连忙直起腰来打招呼。陶松林忙把孟晓芸向这些人介绍道:“这位便是陶家庄女主人孟氏夫人,大家赶紧过来见过礼。”

众人一听,放下手中锄头,赶忙跑过来一起跪在孟晓芸面前磕头。孟晓芸赶紧一一扶了起来,连声说道:“各位乡亲快快请起,不必行此大礼。感谢大家的辛勤劳动,把我们陶家田地经营得这样好。”

陶松林对那些人道:“大家赶紧下田吧,从今以后要好好听主母教诲,一定会善待你们这些人的。”

众人异口同声地道:“谢谢主母,谢谢管家!”随即下田劳动去了。

陶松林在田间向孟晓芸介绍说:“陶家庄有男佣人,女佣人,经营着十八亩水田和十五亩旱地。每年产稻谷、小麦以及杂粮数万石。那边地里还要种萝卜、白菜、冬瓜、南瓜、葫芦、茄子等各种蔬菜,还喂养大小生猪几十只,水牛六条,黄牛条,鸡鸭无计其数。除了我家和庄上佣人吃一部分外,其余粮食、猪牛鸡鸭和蔬菜全部背到镇上去换了银子,全部封存在无人知晓的地下室里,这十年的收支两本账簿记得清清楚楚,晚上向主母一一细作交代。”

孟晓芸欢喜不尽,对陶松林赞不绝口。

几人边说边来到了几块菜地里,萝卜、白菜长势良好,冬瓜、扁豆挂满了树枝,脸盆一般大的南瓜满地爬。陶渊明兴奋得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陶松林的提问百问不烦,有问必答。陶松林还向陶渊明介绍一些四季耕种的农业知识,听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群鸭子在荷塘里追逐戏耍,一群群鸡公鸡婆带着它们的儿女们在收割的稻田地觅食,两条大黄狗躺在树荫下困懒觉,猪圈里几十头猪,至少也有一百多斤重了。

晚上陶松林抱出自孟晓芸离家后十多年间的所有账簿,并对陶家所有房产,包括田里地里的庄稼,室内家具、炊餐用具、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以及猪、狗、牛、羊、鸡、鸭、粮食等一一进行了详细交代。孟晓芸陶松林父子二人将陶家庄管理得如此井然有序,不由得满心欢喜,极力夸奖了一番,并要留下,继续经营管理陶家庄。

第二天孟晓芸陶松林安排男女佣人杀猪宰牛大摆宴席,遍请了全村男女老少,孟晓芸还在席间给父老乡亲一一敬酒,问寒问暖,并询问今年庄稼收成情况。当得知村里因春天大旱收成不好,没有小麦、油菜、胡豆种子,明年春夏又要闹饥荒当即吩咐陶松林到村里挨家挨户问清楚,每家有多少地,需要多少种子,全部由陶家无偿提供。若陶家现成的种子不够,便到镇上或县城去购买,分发到每家每户手里。待来年收成好了只如数还回种子,若收成欠佳,也就颗粒不要了。这令全村百姓好生感动,都称孟晓芸是陶家村救苦救难的菩萨。

                         


孟晓芸遭遇痛失夫君变故之后,决计终身隐居故里,与小儿子渊明在陶家庄相依为命,过那种与世无争的农家田园生活。

至此,孟晓芸便在陶家庄精心教导陶渊明学农桑、习耕读、安居乐业。她不仅辅导儿子琴、棋、诗、书、画,还练习兵马,学点护身武艺。原来她父亲孟嘉不仅满腹学问,而且还有一身好武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他视女儿晓月如同掌上明珠,从小便辅导她饱读诗书,精通琴、棋、书、画,而且还传授给了她一身好武艺孟嘉与陶逸同朝为官,又是至交好友,便把他女儿孟晓芸许配给陶逸为妻,同时也也成了陶逸身边一位好保镖。在日后的岁月里,陶逸在官场上虽然屡屡受到小人暗算,但一家老小的性命却没有受到半点威胁,因为人人都知道陶逸身边有一位颇有武功的女人。

孟晓芸不仅是位文武双全的才女,而且还是一位美女。虽然年过旬,然而她还是长得白皮嫩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随时充满着微笑,白净的瓜子脸儿白里透红身材始终保持得像少妇。她饱读诗书,出口成章,与父亲孟嘉经常在一起咏诗作词,和赋对联,这在她的家乡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广为流传。

陶渊明3岁时,便日夜接受母亲灌输孔孟儒家思想,日夜教导怎样做人。小渊明每天坐在《四书五经》、《道德经》、《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等众多的书简面前头悬梁.锥刺股当他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母亲便教他读《三字经》了,再大一点便给讲孔孟之道,讲陶家连续四代值得炫耀历史,目的是要让陶渊明从小懂得学而优则仕的道理。陶渊明没让亲失望,岁便能背《三字经》,四岁便能背诵《诗经》5岁时便能通读通背《四书五经》7岁时便能模仿司马相如做起赋来

陶逸感叹地对妻子说:“渊明儿是个天才,将来前途无量。”

陶渊明房间摆放了一大堆书简,母亲每天监督他务必要通读通背,岁诵论语》,8岁诵》,10岁诵《尚》,11岁诵《易》,12岁诵《春秋左氏》、《国语》,13岁诵《周》、《礼记》,14岁诵《易等等

陶渊明视那半间屋的书简为生命,简不离身、身不离简,在田里地里劳动休息片刻的时间都要捧着书简看,走路也要捧着书简边走边看,好几次摔倒在水田里。更可笑的是一边吃饭一边翻书简,好几次把饭喂进鼻孔里。甚至到茅房屙屎都在捧着看,闹出的笑话那就更多了。

陶渊明不光读书,还要书中的疑虑、感想、体会要记下来,同时还把一天24小时生活中的亲生经历和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要一一记录下来。有了大量的生活积累,很快大量的诗、词、歌、赋、骚、铭、箴、诔、记、传便在的笔下产生了。每完成一篇作品,都要现念给母亲听,遗憾的是这期间创作的作品几乎全部失传。

两年之后,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陶渊明已能仿照外公陶嘉诗、词、歌、赋格式写了很多习作,为社会不公而愤懑,为贫民阶层的苦难而同情,也有不少舒发豪情展望未来诗词。更多的是描写家乡的美好河山,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陶渊明会文章的消息便在乡里不胫而走,不到岁的小渊明便成了方圆十里的平民知识份子。乡亲们婚丧嫁娶、新房乔迁、撰写祭文等方面需要用笔的事都来找的祭文写得很感人,那些死人发丧找写的祭文,当场悲念,撕心裂肺,无不催人泪下,无不引起满堂痛哭也乐于助人,有求必应,分文不取,然而却有了实践的大好机会。

孟晓芸不仅让儿子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还请年长的老农给陶渊明讲授农业知识,每天还将陶渊明带到田里地里去实践,请那些老把式庄稼汉手把手地指点调教。让陶渊明从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不要忘记根本。

这期间家的庄稼一直是陶松林负责经营每年粮食满仓,

猪牛鸡鸭成群,孟晓芸便拿出许多粮食救济陶家村的穷苦百姓,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由于陶万春陶松林两代管家经营有方,陶家庄已拥有万贯家产,便成了柴桑县有名的大富人家。陶家庄虽然富有,但陶家村却十分贫穷。孟晓芸虽时时救济乡邻穷苦百姓,但总是治表不治根,每年到了二三月便闹起春荒,乡亲们便纷纷向陶家庄借粮,虽说是借,但从来也没有人还过一粒粮食。孟晓芸便带着陶渊明走家串户,问寒问暖,了解家家户户贫困的根源。孟晓芸认为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原始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像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锁链,牢牢束缚住陶家村人的手脚,世世代代在贫困线上挣扎。还有一条重要原因那就是严重缺水,每年春秋两季大旱,造成粮食大量歉收,大多数人家都没有太多的余粮,所以造成青黄不接,一到三四月份,村里的野菜和树皮便成了村民们的主粮。陶家庄为什么却能连年丰收,是因为后山有一条天然的瀑布一年四季倾泻到山脚下的那个深不见底的水潭里,然后又灌溉到孟晓芸几十亩的田地里。孟晓芸便下定决心要从根本入手,那就是兴修水利,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要把家那天然水源变成全村人的水源,要把这天然之水引到村里的家家户户,让村民们共同受益。于是由亲自担任指挥,调动全村人的力量,还从外村请来了十个石匠,昼夜不停地开山开渠引水。孟晓芸让石匠在工地山岩上用錾子錾写了八个大字:兴修水利,造福于人。

水利工地上每天挖土、搬运、抬石的人们,穿梭般地在工地上来回奔跑。人们大声的说话声,干活儿的号子声,大锤狠击钢钎声连成一片。陶家村的男女村民和外村石匠对水利工程十分卖力,为了早日竣工,大家吃住都在工地上。孟晓芸便让陶松林为大家安排生活,请村儿里十多个妇女帮忙做饭,把饭送到工地上去吃,每天杀猪宰羊款待大家,让村民们感激不已,纷纷说以往过年也没有吃上这样好的饭菜。

半年之后,陶家村水利工程圆满完工,不仅灌溉着陶家村家家户户的农田,而且还让周边好几个村的百姓受益。竣工这天,柴桑县令还特地赶来祝贺,震耳俗聋的鞭炮声响了好久。早已准备好的数支狮子队、高跷队跳着蹦着来了搭好的戏台上,外地和当地的各种剧目比着唱、比着乐。一时间,锣鼓喧天、炮声阵阵。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的男女老少看得发呆,一些会唱山歌的老人也纷纷出台唱起老民谣,人们乐不够,笑不够,热闹情景感染得人们直掉眼泪。

水利竣工不久便是种秋粮季节,孟晓芸便号召全村百姓不要误了农时,抓紧播种,不要荒废一寸土地。孟晓芸吩咐陶松林打开粮仓,让那些没有种子的人家任意领取。由于有了水利资源,来年陶家村家家户户喜获大丰收,也是陶家村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这样大的丰收。



孟晓芸完成了陶家村水利工程这件大事之后,便出银在陶家庄建了学馆,这是当时柴桑县有名的第二大书院“陶家书院”。首任院长便是孟晓芸她自己。“陶家书院”是由柴桑县令命名,并题写了馆匾开馆之后的各项资费全部由陶家庄提供。但孟晓芸有一个硬性条件,那就是陶家村的所有学龄儿童必须上学,否则以后将得不到陶家庄的任何好处。村民们虽没文化,但他们却深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他们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面朝黄土背朝天,都想供娃儿念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可是一是苦于没有学堂,二是苦于没钱送娃儿们上学。这下可好,孟晓芸在陶家庄出资办起了学馆,而且还是免费让孩子们去上学读书,还管食宿,这样的好事做梦都梦都不到,这孟女士便是天上的活菩萨,只有傻瓜糊涂虫才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于是全村的孩子们便一个不漏地到陶家庄学馆里去上了学。

学馆总共有七八十个男女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班孟晓芸负责教高级班,陶渊明虽然只有12岁,但的学识却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孟晓芸便让他教中级班,让秋香教低级班。孟晓芸还给三个班的学生传授武术健体防身,秋香和陶渊明以及陶家庄的男女佣人也都跟着学,陶渊明习文是个天才,但尚武便不是那块材料,也只能学些简单防身之术。但秋香却是一个习武天才,很快便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这个女孩子以后便成了孟晓芸身边的重要助手,在保卫陶家庄和陶家村的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秋香10被贩卖到陶逸府中当了丫环,她来路不明,也说不清自己的身份,可能很小便被人贩子拐卖了,到陶逸太守府上也不知是第几拐了。也许她的血管里流着官宦人家的血,一对大眼睛显得特别有神韵,浑身上下都显得高贵和大气。孟晓芸打听出小姑娘的身世,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便把她当作亲女儿一样看待,调教她琴棋书画吟诗作词,使原本一字不识的穷丫环变成了一个小才女,而且还一天天变得婷婷玉立,如花似玉一张小嘴叫起人来又甜又脆,叫得人心花怒放,心头痒痒,想入非非……这想入非非的不是别人,而是孟晓芸她自己。原来她一直在暗中观察,秋香尽管比儿子陶渊明大4岁,但二人却情投意合,成天手牵手形影不离,大的管小的叫弟弟,小的把大的喊姐姐,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孟晓芸心中便暗暗作出计划,待渊明长到16岁,秋香也才20岁,到时便把二人婚事办了,当年就可抱上孙子了。

孟晓芸完成陶家村兴修水利和在陶家庄办起学馆这两件大事,见陶家村父老乡亲都过上了富裕日子,特别是每天听到孩子们那琅琅读书声,便有一种极大的快感,觉得此乃人生一大快事。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孟晓芸母子俩回到陶家庄转眼间便过去了八,这段时期东晋“五胡乱中华”的阴影一直没有散去,有时还愈演愈烈,最受伤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但陶家庄和陶家村在孟晓芸的保护下却安然无恙,还能安居乐业。

此时秋香已年满20岁,却早已文武双全且美如天仙,陶渊明虽然才十六岁,却长成一个高大威武的美男子,孟晓芸不用找媒婆撮合这门亲事,两个年轻人早就私下相爱,孟晓芸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层薄纸只轻轻一点就戳穿了。正当她要为两个年轻人操办婚事之际,不知是从哪里跑来了一支上千的叛军,聚集在陶家镇附近山上落草为寇,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经常下山劫财抢人,把男人抢去当喽啰,把女人抢到山寨寻欢作乐,扰得柴桑县方圆数百里鸡犬不宁。这伙强盗原是东晋大将军刘的部下,因与上司不合故叛逃到这里占山为王。大头目张金彪、二头目三头目黄光锐四头目郭达,武艺都十分高强。尤其是那大头目张金彪十分凶悍,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惯使一条十斤重的丈把蛇矛,活生生就是当年莽张飞再世,连小儿听到他的名字都不敢夜哭。柴桑县令当初不摸底细,听到受害百姓举报,还以为是一般的地痞流氓聚众闹事,便派了几十名巡捕进山围剿,结果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浔阳得到急报,即派出一千多官兵进山围剿,张金彪一伙占据深山有利地形,在复杂的大山沟里和羊肠小道上与官军玩耗子戏猫的游戏,官军在明处,他们在暗处,官兵时常被暗冷箭和滚木流石所伤。更可怕的是这伙人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等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当官兵人多的时候他们便化整为零在山沟里逗圈子,让官兵根本就找不见匪徒们的人影子。当官兵人少的时候,他们便迅速组织起来,集中优势一口将零散的官兵吃掉。耗了半年多时间,官兵疲于奔命,伤亡惨重,结果无功而返。此时的东晋政权已是危机四伏,朝不保夕,面临着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的局面。朝廷连正事都忙不过来,哪还有心思顾及地方草寇扰民?张金彪一伙见朝廷不再理他们,郡县又奈何不了他们,于是更加滋长了嚣张气焰,变本加厉地祸害当地百姓。
    这天,四头目奉令带领山寨几十个喽啰前往陶家庄打劫,当时孟晓芸带陶渊明到镇上去办事秋香个家仆在瓜园里劳作。喽啰们远远看见瓜地里有一位妙龄佳人,顿时垂涎三尺,眼冒绿光,恨不得立马冲上前去将秋香搂在怀里做成那好事!只见四头目一声令下:“弟兄们,谁先逮住那漂亮小娘们儿,就归谁先破瓜!”

“破瓜,破瓜!”失去了人性的喽啰们,声嘶力竭地狂喊着,不要命地向秋香扑过来。

秋香见大队贼寇蜂拥而至,已来不及回家取兵器,只好赤手空拳面对几十号杀人如麻的混世魔王,她面不改色心不跳,跟主母孟晓芸苦练了八年的少林功夫,这会儿正好得到施展。只见她少林拳拳打四面八方,鸳鸯腿踢倒三山五岳,腿到之处喽啰们断胳膊折腿,拳到之处众贼寇哭爹叫娘,就连武艺那样高强的四头目,也被秋香打得满身是伤。这一场厮杀从正午打到太阳西斜,最后四头目以求饶告终,着几十号伤者狼狈逃窜而去。

孟晓芸回到家中闻得张金彪一伙草寇前来打劫的消息,便与陶渊明和秋香商议道:“张金彪一伙既然到陶家庄来开了张,那以后随时说来就来。他们占据深山老林在暗处,我们在明处,随时都会遭到他们的侵袭。如今朝廷是自身难保,哪还有精力派军队来剿匪保民?朝廷和官府是指不上了,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了。立即把村里和庄上十五岁至六十岁的男女组织起来,尽快训练出一支能够保卫村子的地方武装。”

陶渊明:“要养一支与叛军对抗的队伍谈何容易,他们的吃住如何解决?队伍军饷由哪里开支?”

孟晓芸:“名义上是一支武装,实则是一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地方乡勇,平时照常在家务农,事集中行动。除了训练和打仗期间需破费一些钱粮,可由我们陶家庄支撑一时,待队伍组建起来之后,向县里和镇上申报解决一部分,再向每户百姓适当征集一部分。如果不采取这些有效措施,任由强盗抢劫,不仅抢光家中财物,还要搭上性命。这点道理,我想陶家村乡亲们会懂得的。”

秋香道:“义母所言极是,女儿全力支持。”

孟晓芸道:“事不宜迟,马上动手先把村里和庄上的人组织起来由你强化训练,并做好家家户户的防范工作,谨防张金彪一伙随时再来打劫。我即刻动身前往县里面见县,把这件事情需先给他说清楚,否则私建武装是违法行为,弄不好还有背上反叛朝廷的罪名。”

秋香陶渊明的有力配合下,很快便把村里和庄上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女老少组织起来,统计了一下也有百多号人。秋香便自行担任教头,对这些人强化军事训练,把她的武艺传授给这些人。武器暂时使用村民们种庄稼使用的锄头、扁担以及棍棒。孟晓芸和秋香完全没有把张金彪那伙贼人放在眼里村民们便没有丝毫的紧张和害怕,在他们心目中孟晓芸和秋香是上天派下来保护他们的天神,是张金彪一伙强盗的克星。于是孟晓芸和秋香的话村民们言听计从,训练进行得十分顺利,家村里里外外、山沟里、树林里、山坡上、河滩上,到处都是训练的场面,男女老少手执各种棍棒当武器,在孟晓芸和秋香的指挥下,摸爬滚打,杀声震天,气势有力地震慑了张金彪一伙强盗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刘裕率大军前往柴桑平叛剿匪,在孟晓芸和秋香有力配合下,一举剿灭了张金彪一伙顽匪,他不仅称赞孟晓芸和秋香姑娘是巾帼英雄,还特别欣赏陶渊明是旷世奇才,当即就要将他带走在身边当一个文职官员专为他处理公文,却遭到孟晓芸婉拒,说儿子尚小,待长大成人之后,再给大将军送过去不迟。陶渊明的名字和他的身影至此深深刻记在刘裕的脑海里,在他日后灭了东晋创建刘宋王朝当了开国皇帝后,第一时间便派人把陶渊明接去为他的朝庭效力。

张金彪一伙强盗被剿灭之后,陶家村以及柴桑全县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中秋节这天孟晓芸在陶家庄为陶渊明和秋香举行了空前绝后的盛大婚礼,宾至如归,流水宴席摆了三天三夜。正婚这天,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众人把新郎新娘拥入洞房,合卺结亲。

渊明与秋香成亲后这对绝配夫妻婚后十分幸福,妻子秋香孝敬婆婆,伺候丈夫,眼看着儿媳妇的肚子一天天见长,婆婆成天眉开眼笑,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陶渊明有了这位贤慧的妻子,方能全身心地投入他的文学事业。

转眼到了第二年初夏秋香该生产的日子,苦女子生了三天三夜,吃尽千辛万苦,结果胎死腹中,可怜的秋香也一命乌呼。陶渊明呼天抢地痛哭一场,孟晓芸更是伤心欲绝,哭够了便吩咐陶松林儿媳安排隆重的礼,购置了一幅上好的大棺材,秋香埋葬在陶家庄对面的一座高高的山岗上,让她日夜遥望着陶家庄

下葬这天,陶家庄以及陶家村的所有男女老少全部出来为秋香送葬,入土的那一瞬间,天空突然炸起一排排惊雷,震得大地抖动,暴雨倾盆而至。

陶渊明蹲在秋香的墓前,早已哭干了眼泪,现在变得目光呆滞,面部麻木得没有了任何表情。

姐姐,你就在这里安息吧,以后我会天天来看你。”

陶渊明俯下身去深深地三鞠躬。然后慢慢站起来,在陶松林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走下山冈……

                           


陶渊明为妻子秋香完成了葬礼,好长时间都没有从痛失爱妻的阴影里走出来这期间他沉浸于诗歌创作,也是诗歌让他走出了阴影。此时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故而迟迟不肯步入仕途,也不愿意再娶,一心扑在文学创作上,直到34岁这年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他才续娶了第二任妻子,再婚的第二年,他们有了长子。新生儿的诞生给陶渊明母子俩带来了极大的欢乐,也扫除了以前的阴霾。四年后陶渊明的第二个儿子问世,老大刚能跑的时候,妻子又生了一对双胞胎。陶渊明爱他的四个宝贝儿子,特别是双胞胎。公元392年,陶渊明的第二任妻子得了肺病,吐血离开了这个世界,看管四个孩子便母亲身上。这期间陶渊明不愿为朝庭效力做官,却在镇上一所学堂教书育人,每天回看到四个无知的孩子把奶奶折腾的够呛,于是又第三任妻子第三任妻子翟氏比陶渊明小12岁。翟氏虽年轻,但贤能陶渊明的前妻留下了四个孩子,也是专心抚养,家里在她的尽心尽力下,恢复了以前的秩序。婆婆对翟氏很满意,婆媳关系很融洽。结婚两年,翟氏也为陶渊明生了一个小儿子。陶渊明一生婚姻坎坷,经历三任妻子,生了五个儿子,这也是他不幸中之万幸。

但好景不长,一场大火将陶家庄烧得尽光,陶家财富一夜之间化为灰尽,陶家从天堂坠入地狱,生活陷入极端贫困,陶母悲怆过度无疾而终。陶渊明便辞退了家中所有佣人,其中也包括跟随陶家多年的管家陶松林。并把几十亩田地大部分让给村民们耕种,每年给陶家分点粮食即可,留下部分由陶渊明夫妇自己耕作翟氏不仅贤惠,而且非常擅长农活。在她的努力下,的日子又一天天好起来。陶渊明喜欢喝酒,翟氏便学会酒,里的收成除一家七口够吃,过剩的粮食她都会用来酿酒,每餐都会为陶渊明准备酒,久而久之,陶渊明养成了喝酒的习惯,心情好时喝,心情不好时更要喝。

陶渊明也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先后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 、彭泽在他担任彭泽县令那年冬天,浔阳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陶渊明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的说:“我绝不能为五斗米(指奉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势利小人!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回到陶家庄精心打造他的“世外桃园”去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便成了一句流传千古的经典语录。



陶渊明回归故里创作的文章流传盛广的是《归去来兮辞》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那篇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安定、和睦、自给自足的淳朴生活。这虽然是一个的空想的社会,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摆脱剥削压迫和频繁的战乱、追求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愿望。这当然也是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批判。正因为如此,“世外桃源”在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称。

陶渊明隐居后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诗歌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元嘉四年427年11中旬陶渊明与世长辞,结束了他的传奇人生


微信图片_20231105193231.png


作者简介

作家、编剧、导演。祖籍四川,定居北京。中润海天传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原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中心影视部主任、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铁道兵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东方电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七十年代末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和出版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八百多万字,其中多篇部获奖并搬上银幕和银屏。一九八五年步入影视圈,先后自编自导各类题材的影视剧四十多部,其中多部获奖。

阅读240
分享
网站声明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