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彦:嵌在数字里的温情(三篇)

杨文彦
2024-01-19
来源:国际文艺网

pexels-photo-458962.jpeg


      嵌在数字里的温情(三篇)

         杨文彦   


       数字在不知不觉中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计数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作为代号使用的,而且使用的极为广泛。能引起我情绪变化的也是一串串有固定组合的数字。这些固定组合的数字让生活变得便捷,使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迅疾而便利,如“110”、“120”“119”等等,简单的固定数字组合却传递了特殊的信息。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高效而质量。

        数字和我们个人生活也有很多缘分,在我们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忠实朋友。

       最早与我紧密联系的数字是邮政编码。在外求学时,连接我与家人的纽带是那一串串邮编码,写上它,那写满对亲人思念和挂牵、以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同学之间的交往情况、舍友们一起外出游玩时的情景汇报、与联谊宿舍的共同活动、学校举办的读书讲座活动、晨练早操时的见闻、学校里的大型活动、为抢占图书馆座位的一路匆忙、为了争取午休时间下课后急急忙忙走向餐厅的述说、舍友外出迟归的担心与问候和等待……写满厚厚的纸张,浸满深情厚谊和浓浓慰藉的文字会随着邮车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家人的近况及关爱也会被这一串串邮编数字送到我的面前。在邮编的引导下,我知道父母的身体还好、土豆长出了幼苗、向日葵开花了、小麦雨后长得过了膝、父亲的学生得了奖、母亲白天上班晚上的针线活儿做完一批又一批、小弟又考了第一,邻居家的孩子结了婚,家里有了自来水、村里有了水浇地、村里的香瓜、西瓜拉到县城就被抢购一空……

       这熟悉的邮编数字,架起了家与身处外地的我们心的桥梁。让有灵性的文字,驮带着我们彼此的心流跨越山水,相互沟通交流、随时寄去温馨的祝福和期待。文字不重,感情却常常超重。

       曾经和母亲最密切相关的是也是数字。我们在外学习工作,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和牵挂寄托在天气预报上。了解我们所在地每天的温度和天气情况成了母亲每天必做的功课。数字的大小是冷暖的标志。气温低了,母亲就会担心我们是否受凉受冻,心里默念着要加衣服。虽然我们听不见,母亲的这份牵挂显得那样幼稚可笑而毫无用处,但母亲的仍然重复着这无用的担忧。有雨时,母亲又操心她的孩子们是否正在路上,是否会被雨淋了。天气预报的风力级数和气温的度数是牵动母亲挂念子女们欢忧悲喜的符号。

       后来,有了电话,母亲的心里藏着一个电话簿,里面清晰地记着她的孩子们的电话号码,丝毫不差,一点儿不乱。只要想念,摁下那一串数字,她便可听到对面她所牵挂的远在他乡的熟悉的声音,这神奇的数字把相隔百里、千里看不见的情亲用声音连接起来。让她把集聚心头的关切传到对面的心中。这一系列的数字是她与骨肉亲人彼此联络诉说贴心话的纽带。“儿行千里母担忧”是永远不变的情怀,但是凭借一串数字,通过无线电波转变成为“儿行千里母不忧”。无论儿女乘坐的风筝飞多高飞多远,那一串串数字就成了拽在母亲手里的永远不会滑落的线。

       如今,那一串串的固定数字形成的电话号码成了连接亲情亲友的纽带。生病后的那一份份关切、遇到困难后的困惑和无助时的诉说、对学习成绩的担忧、对生活中的艰难与挑战的不确定、择业时的手足无措、对亲友的惦念、进步之后的喜悦、成功后的快乐……所有好的不好的情绪和情感只要拨通那些固定的数字,便使那遥远的空间近如咫尺,隔着屏幕,彼此的欢乐或痛苦的神情一览无余,尽情抒发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了多么简单便捷的事情呀。数字以它不可思议的力量,承载了人们沟通交流的重任,也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使命。在这高度发达的盛世,它象魔法师一样发挥着不可限量无法想象的作用。

       现在,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固定下来,如“十•一”代表国庆节,“八月十五”代表中秋节,“九•九”是重阳节等等,数字以其独立的形式代表着独有的含义和用法……传统的用法数不胜数。数字在新时代又赋予了新的时髦的含义。如:520,代表“我爱你”,1314代表“一生一世”……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未来,对于数字的使用和驾驭将是不可预测的。

       数字的伟大将会成就伟大的事业。在充满魔幻的数字为人类发挥更大的作用的同时,期待它能更多地传递人类的真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数字和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亲密,回望走过的每一天,最让人感慨和庆幸的是,不但在过去的日子里有过嵌着温情的数字,而且在未来的日子里数字还会延续它的深情。


   对沙子的随想

                   

       沙子是随处可见一种东西。由于它的普通,人们常常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我常常想,茫茫宇宙中人是多么的渺小;茫茫人海中 ,绝大多数的每一个个体又是多么地普通,但每一个个体又都很独特,人群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模样,即便是双胞胎,在细微处总能发现不同点。正如地球上沙子无论有多少,但每一粒都是独一无二的。

       沙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最初是什么模样?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常常困惑着幼年时的我。儿时的我作了无数次的假设和猜测,似乎还不明白,不明白它的祖先原来是连成一块的巨石还是若干块巨石杂乱堆砌那里。现在我们知道,占地球大面积的是水,所以地球也被称为“水球”。小面积的是陆地。陆地的毛发是草和树木。陆地的重要成员是石头和泥沙,泥沙的祖先应该是巨石。

       早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又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石头在人类出现之前早就存在了。那些巨石经过多少年才能变成沙子呀?大自然有过多少次盛怒,发动过多少次泥石流又掀起过多少次滔天巨浪,改变着地质地理的变化?成年累月的雨打风吹、无数个酷暑爆寒,不可胜数的地震海啸,使那些巨石崩裂、磨蚀、风化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石块和泥沙。

走进沙子聚集的沙漠里,便走进了沙族里,也走进了纯粹的沙国里。那是一望无边的没有尽头的沙世。多得让人惊叹、让人震撼、让人思绪连篇。大自然真是一个高超的魔法师,居然把这么多的大小不相上下的沙子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大的沙族,这该有着多么伟大而神奇的创造力呀!

       沙漠的力量是庞大的,它可以影响甚至控制它所在领域的气候和天气。由于沙子的吸热快散热也快的特性,使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骤增骤减,差距起伏变化大的温度,促成了气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人类开启创造性思维并提供更多的创造条件和创造可能。

       有人说,沙漠的危害大于利好。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都存在着好坏利弊的对立。它时时刻刻检验着人们对它的认识高度和利用能力的大小。趋利避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最终目标,因地制宜是人类达到趋利的最佳手段。只要方法得力,变废或坏为宝,不是什么难事。近年来,我国利用沙漠的气候特点制作太阳能光板,太阳能钢板下种植牧草,既解决了发电问题,又发展了牧业。之前,对于历来被认为是“荒凉”、“死亡”的沙漠,是多么的不公!

        虽然现在穿越沙漠的很多现代化工具可以替代徒步而行,但我仍希望那些具有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智者,能够保留一片原始的沙漠,让那亘古不息的驼铃声一直延续下去,让那穿越沙漠的身影化作永恒的海市蜃楼。看,那沧桑的衣衫在风经过的时候拂过时代的高墙,那不远千里万里的行者坚定的步履穿过时间的隧道,一路风餐露宿衣冠不整风尘仆仆,来到不曾有过断层历史的前沿,告诉来者踏过坎坷与死亡威胁后的绝处逢生的自豪感。

        他们无疑是穿越死神的沙漠先锋。每一次沙漠之旅,他们留给后人的是值得敬仰的精神珍宝。那是一份经过岁月积淀的、厚重的、特别有历史感、仪式感、和崇敬感的旅行,那由远及近、又由近而远,直至消失在沙海的驼铃声,是力量、胆识、智慧、坚持与不甘共同完成的艰难而辉煌之行。走进沙漠,远离荒蛮的现代人重走张骞驼队之旅,静静倾听来自远古的足音,在那黄沙蔽日的行程中,定然会生出一份无以言说的敬意和神圣感来。人类的足迹和与自然相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景在人们的心野里早已安营扎寨,那份闲适、那份孤寂、那份苍凉、那份不被打扰的宁静,那份远离尘嚣的自在,还有那透着逍遥和温暖的烟火气,也许还藏着一份许多言语都说不清的忧思和一份尽在不言中的期待,呼唤吸引着行走在岁月长河中的勇者。谁能想象到,还有多少淹没在茫茫沙漠中的或许极其平凡,但当时可能一闪而过的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而历史只把那最亮最耀眼的少部分,留存在了历代人的记忆里,回响在历史的音频中。

       沙子的历史总陪伴着人类的历史。

      对于沙子,我常常有着无言的复杂情感和没有头绪的思索。当思绪来临时,纷繁且芜杂,懊恼于这种思绪没有合理的体系也没有一定的理论逻辑。唯一清晰的是,沙子是坚定的,虽历经亿年、万年,只能被破碎或磨蚀变小,但它很难改变自己的属性——坚硬。


最美的手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双手,这双手是赖以生存的工具。它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并创造着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

       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就有观手查病,中医的最大特色莫过于有着用手把脉确定病理病状的神奇作用;民间还通过手相占卜算卦,探索命运预测未来。手的作用被使用的淋漓尽致。

       飞针走线缝缀刺绣,裁剪自如,那是来自巧妇的手;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的工艺品,那是出自艺术家之手;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那是源于书法家之手;妙笔生花或气壮山河或静水深流不朽于后世的作品,那是来于作家之手;悦耳动听余音绕梁的音乐;那是来自音乐家之手;高楼大厦道路桥梁,来于劳动者之手;五谷杂粮锦衣玉食,来自农人之手;“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火箭和轮船,出自于科学家和工人之手………

       手,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它的创造魅力,发挥着无时不用、无处不有的作用。在我的认知里,能把手用到极致的要数盲人了。它们除了拥有寻常的共有作用外,还有着强大的语言感知和输出的功能。手语的发明使聋哑人在寂静的憋闷的世界里,有了与他人交流的途径和乐趣,实现了与普通人一样对生活的驾驭和憧憬。

而美国的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用手创造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熠熠发光的人生。她的这双手不但使她从烦躁的、无声的、黑暗的世界走出来,步入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好奇和美好、充满温暖的想像、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而且还让她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奇迹

        命运似乎对她格外地残酷无情。在出生十九个月时,海伦得了不可疗愈的疾病而从此失明失聪。在她还没有多看几眼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时,上帝就绝情地关上了她还未来得及熟悉的她要容身的光明世界的大门。她象坠入黑暗的人迹不至的深渊,没有一丝一毫的声音,她的心是冰冷的坚硬的。她的性格喜怒无常,暴躁得象一头野兽,经常乱发脾气,缺乏耐心和爱心。后来,上帝或许不忍心看她在黑暗的、无声的世界里毁掉,就把安妮•莎莉文送到了她的身边。从此,安妮•莎莉文象女神一样引导教育着她,成为她生命中的贵人。

       幸亏,上帝对她还保留了一丝怜悯,在夺走她的视力和听力之后,又暗中送给她的一双“有灵魂”的手。这双手是她和莎莉文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她与这个世界相处的特别重要的依靠,即一种超越他人之手的“多功能的沟通工具”。它让她不仅变得文雅而有修养,更重要的是它在睿智的老师的帮助下,让她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展示出她的聪明才智,让她如饥似渴地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是这双手让海伦开创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光鲜亮丽的人生。

        这双举世无双的手触摸出一个聋哑盲人的不凡人生。这是一双不可思议的手,这是一双智慧的手,一双充满灵性的手。对于海伦来说,这双手是她的眼睛耳朵和嘴。她除了用它发出手语,还用它读书写字,甚至听音乐看展览……它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那样的敏感。它既让海伦感受到人世间的不幸和灾难,也让她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热与柔和。她的一切精神活动几乎都离不了它。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海伦通过它触摸别人的嘴唇和喉结学会了说话和唱歌。这双手是多么地聪明呀!这双手又是多么地神奇呀!

手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瘦骨嶙峋、有的珠圆玉润、有的纤细灵妙、有的粗壮有力、有的小巧精致、有的大如蒲葵……

       手有美丑。勤劳的手即使再丑,但因它能创造美而变美。朋友,愿你有一双智慧而有灵魂的手,这样的手定是最美的。


微信图片_20240119132048.png

作者介绍


杨文彦,教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愿意把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让它们折射出的光哪怕是微光,照亮并温暖自己和他人前行的路。从2019年开始写作,发表多篇散文。

阅读43
分享
网站声明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