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越最新讲座:早期中国书写与汉学研究

cctss
2022-05-18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对外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语汉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受邀在“一带一路汉学研究论坛”上做了“早期中国书写与汉学研究”的学术讲座。

黄卓越教授以为在当前的汉学研究中,虽然各学科研究都会有相对的前沿话题,但能够做到大幅度地跨越不同学科、并同时又能涵盖中国国内学术与海外汉学研究两边的前沿性话题,则并不多,大致上看可以概括为两个,其一是所谓的“全球化中的中国”,第二个便是对早期中国“书写”的研究。

通过对近几十年来中外学术历程的追溯,黄卓越认为,早期中国书写研究话题的出现与繁兴,一是与多种早期简帛文献在近几十年来的井喷式面世相关,另一方面这也取决于我们在学术理念上的更新。这个新的学术理念便是在旧有的文本(文献)研究中别出一个本文(或文献)“
生产”的层次。除了看到已经成形化的文本以外,还需要再探入一步,去发现文本制作的那些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书写这一概念也就从文本、文献原有的遮蔽中浮现出来,被看作文本、文献得以成形(成文、成篇、成书)的一种具有 “生产性”机能的活动方式。在印本通行的时代,这或许算不上什么多大的问题,毕竟情况有所区别,然而,如果考虑到在这之前的漫长时代里,几乎所有的文本(文献)都是以书写、手写(一次性手写)的方式完成的,特别是,在时间的延宕中那些背后的起因或动因均已变得十分模糊之时,那么,对这些问题以及相关史实的追踪或探索就不仅是无可避免的,并且会在我们持续性的思考中变得愈益重要起来。这一新的研究的意义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它的出现既为现存左右早期文献的研究打开了一道隐蔽更深的门户,也借此而对过去那种建立在文献“对与错”,以及必然只有一个“母本”或“祖本”观念基础上的传统校勘学研究模式提出了严肃的挑战,超越了“疑古”与“信古”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在之后的演讲中,黄卓越梳理了近20-30年代海外汉学在这一话题中取得的各项进展,比较了国际汉学研究与国内学界研究在面对同一话题中呈现出的一些基本差异,进而寄望双方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各取所长,共同推进早期书写研究朝向一个视域融通的方向上迈进。
由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创办的这次“一带一路汉学研究讲坛系列”共分为5个轮次,其他的场次有北语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主讲的“当代汉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主席杨慧林讲授主讲的“‘世界汉学大会’与‘尼山世界文化论坛’的几点观察”,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侯且岸教授主讲的“美国汉学之反思”,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教授主讲的“俄罗斯汉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在线上与线下分别进行。
阅读28
分享
网站声明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