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共生逻辑

刘雪莲
2021-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近些年来,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逐渐被世界所接受。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中。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这个科学判断不仅为人类如何走出当前困境指出了唯一出路,而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实践逻辑,开启了一条光明大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合共生的内涵性逻辑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之后,他在很多场合不断强调了这一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多层次多领域的内涵,比如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以及海洋命运共同体等。然而无论什么层次和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基本内涵都需要在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过程中努力奋斗,需要用双手去创造。

  1.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的是一种人类整体性的共同价值追求,然而这种追求不仅不排斥个体性价值追求,而且要寻求在个体性价值完美实现的基础上获得共同价值的实现。例如对自由发展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当然,这两者之间的结合与统一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当代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性存在,加之在世界发展进程中诸如核威胁、经济危机、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加剧,客观上使在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过程中实现这种追求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2.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然而这种相互依赖性只能在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过程中获得存在、得到延续。共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形式,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就此而言,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共生性、合群性,而相对于个体显示的则是个体性、独立性。人的共生性、合群性的存在,与人的个体性、独立性不仅具有相互依赖性而且需要和合才能共生,需要和合才能使两者之间获得对立统一性,显示了人本身和合共生动力的内生性。人是如此,由人组合而成的所有行为体乃至国家都是如此。

  从国家角度来看,随着世界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相互之间不仅互联而且共生,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也不可能孤立地发展,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前途命运都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成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共存、共处的应有之道。然而超级大国对其他国家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相互尊重而且借用当代世界相互依存关系动辄就对他国实施制裁、断供、脱钩,把相互依存关系当作胁迫他国、为己谋私利谋霸权的工具。由此可见,如果说人的共生性、合群性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性,那么这种相互依赖性、相互依存性也只能在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过程中得到维护、获得存续。

  3.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存在着个体间的相互包容性与整体对个体差异的包容性,然而对这种相互包容性只能在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过程中得到实现。人们常说的包容实际上是指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包容。因此相互包容有一个逻辑前提,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合共生的生命有机体。无论是民族的多样性还是文明的多样性、以及主权国家的多样性……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和合共生的生命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不仅一件不能缺、一个不能少而且各国要相互尊重各自的差异性,尊重各国人民对自己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的选择,以便让世界人民能够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尽其责、各美其美。

  中国一直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元性,认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这种相互包容性至今仍然受到一些国家的干扰和破坏,尤其是今天美国拜登政府要员不断地游走世界,到处无事生非、挑拨离间、喷洒仇恨,企图阻止中国与各国人民一起包容共进、和合共生、合作共赢。可见,要坚持包容性发展也不得不选择走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条路,以便在和合过程中寻求文明互鉴。

  4.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的是世界整体的发展性和进步性,然而整体的发展性和进步性是靠个体间的互联互通来实现的,而互联互通的实现意味着个体间共生性的扩展,这中间不仅存在相关各方愿不愿意而且需要解决相互之间如何适当、匹配、契合、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只能在持续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过程中开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个体利益当然需要得到维护和尊重,然而更需要拓展个体之间的互联互通,以便在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中延伸各自的共生性,在延伸共生性过程中增进自己的利益、促进自己的发展和进步,在实现个体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当然,倡导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不仅凝聚了个体的共识,而且会引领个体共同去创造美好生活。然而,这也需要在多元文明的和合共生中包容共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未来世界的愿景,也是中国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理念与当代中国外交伟大实践相结合中演绎出来的。“和”主要是调和、和谐之意,“合”主要是合作、契合、匹配、融合之意,“和合共生”不仅倡导在关系意义上化解矛盾冲突、预防灾难,而且强调共同发展和进步。这种和合共生观念逻辑地演绎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等理念,逻辑地演绎出当代的天下观念,而这些理念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文化源泉。即使世界复杂多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和合共生”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合共生的关系性逻辑

  “天地氤氲”,“阴阳和合”,“共生万物”。和合共生理念注重和合的匹配性、契合性、协调性,以相关各方共生在匹配、契合、协调状态下的舒适度、满意度、自由度为检验和合共生的标准,在事物的和合互动中推动人类社会生生不息。

  1.和合共生否定隔绝,主张互动。阴阳和合、矛盾对抗冲突的和合是互动关系中最典型的表现;天地、刚柔、男女都存在阴阳和合的互动,没有互动便没有变化发展;和合共生赋予互动的价值导向,不仅带来了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也带来了相生相克、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生命有机体的赓续。仼何关系是共生性需要,因此才有了“嘤其鸣矣”的故事,才有了交往联系从而形成关系。共生性需要是任何关系性的源头,是任何关系逻辑的原初性,无一能例外。因此,和合共生否定隔绝,就是因为不能否定关系逻辑的原初性,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丢了自己的本。而丢了根本就意味着迷失了方向。

  共生的需要带来了人类和世界的交往联系性,也形成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性;当自我与他者对立时,关系就会变成矛盾与冲突,从而妨碍甚至阻断相互间的互动,诸如贸易往来的拓展、文化交流的开展都会发生困难,因此不得不“和合”相互间的对立、在和合中化解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关系。就当代国际社会而言,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不仅是最佳选择而且是唯一选择。

  2.和合共生倡导“以和为贵”,反对以对抗冲突的办法来处理国家间的矛盾分歧。今天美国拜登政府“要与中国竞争”,其实无论是手段还是行为都是在制造对抗冲突、无异于玩火,由此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是世界人民谁都不愿看到的。和合共生倡导“以和为贵”:一是要选择相互尊重,而不要视为仇敌;二是要选择和平手段,而不要舞刀动枪;三是要选择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不要“武大郎开店”;四是要选择协商解决相互之间分歧,而不能动辄耍泼;五是要选择实事求是,而不要造谣生事、无事生非。中国传统文化将“和”视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最高原则,一直存有“贵和”精神。所以中国始终将“和平共处”作为外交原则,以维护和平发展的可能。

  3.和合共生注重关系的整合。《周易》中讲道:“万物之成,皆合而后能遂”,因此,“合”是关键。这种“合”并不等于“同”,可以是差异性、多样性基础上的“合”;但“合”与“同”又不是相对立的,可以“求同存异”。在今天来讲,“合”就是合作、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礼记·中庸》中讲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自主选择,包容差异性,才能有“合”,才能有成功的未来。当前,在面对很多自然和人为的全球性危机时,任何个体仅凭一己之力都不可能应对,“合”在当今仍然是关键,没有世界性的合作,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从这一点来说,人类已经是命运共同体了。

  因此,从和合共生思想中的互动关系、“以和为贵”“合而后能遂”等关系性逻辑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平等、和平、合作、共赢等关系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思想的延伸。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合共生的进程性逻辑

  在和合共生思想中,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地、人之间的相合,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在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保持和谐的状态,并在这种和谐基础上构建命运共同体。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和谐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本质。

  1.血缘或地域共同体的局限性。人在生存之初,以群居来抵御自然,形成生存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一般都是以血缘或地域为纽带的。在这种共同体中,生存是最高原则,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完全依赖于整体而存在;而在共同体之间,一般存在着排他性,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冲突的。然而,人在自然灾害的共同威胁面前,即使在不同群体性共同体之间却会形成共生性,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禹率领“万国”民众走南闯北治水的故事,出现了共同赞美“精卫填海”应对海侵……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类一直处于冲突与融合交织的持续性和合共生过程之中。

  2.资本主义的“虚幻的共同体”。资本主义以殖民的方式将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人作为个体冲破了血缘和地域的束缚,开始成为主体性的存在,世界也摆脱了隔绝的状态。尽管资本存在于共生关系之中,但是在放任的资本逻辑支配下,人的自由只是少数统治阶级享有的,而大多数人的自由并没有得到实现。同时,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自然资源被大规模无限制地开采,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恶化,因此,在放任的资本逻辑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异化。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指出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是“虚幻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并不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基础之上的联合体。从世界范围来看,放任的资本逻辑在创造和合共生力量的同时却又将世界分为了相对立的“自我”与“他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似乎成了世界的塑造者,实际上是放任的资本逻辑派生的权力支配着国际社会,在霸权、不平等、对抗的状况下,世界的和合共生关系或者被破坏,或者受到严重挑战。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的共同体”。二战后,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束缚而走上独立,冷战后,全球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的主体性地位被确立,世界日益相互依存。当前,人类应该向建设新的“真正的共同体”而努力,“和合共生”的逻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了路径。首先,在“和”的方面,要努力免纷争、促和平,建设和谐世界。中国人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的和平崛起要为世界创造和平和机遇;其次,在“合”的方面,要逐渐摆脱狭隘的国家主义,将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相协调,倡导多边主义,促进各国在多样性基础上的合作;再次,在世界的“共生”方面,各国在全球安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相互协调,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未来,让世界真正成为“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也是历史发展到现时代的必然追求,是马克思所讲的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和合共生理念从人类交往联系的原初性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逻辑,因为共生而需要和合,只有“和合”才能共生,这里的共生,不只是生存,更是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作者系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

阅读91
分享
网站声明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