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中国文艺评论吹响集结号

2021-09-05
来源:江苏作家网

  在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中,文艺评论一直在场,未曾缺席,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许多重要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双百”方针的确立,新时期文艺的思想解放等等,文艺评论都走在前列,引领潮流,提升思想。但是,无庸讳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文艺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文艺消费的多样化,文艺评论显得滞后了。这种滞后是多方面的:

  比如视野狭窄、观念单一,缺乏应对复杂环境中的文艺现实,无法解决各种社会力量与文艺的关系;

  比如落后于文艺生产,无力阐释新的文艺形态与文化产品;比如标准模糊,导致文艺评论价值混乱,无法在复杂的文艺形势面前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比如理论建设落后,理论与批评脱节,形成了文艺评论哲学的贫困,缺乏理念风骨与学术公信;

  比如话语方式陈旧,落后于时代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更未能融入多媒体时代,全面覆盖社会的文艺生活;

  比如缺乏文艺评论的有效性,自我封闭,自我矮化,自我萎缩,未能有效地勾连文艺生产、文艺消费,甚至已经消失于大众的视野之中,更别说以人民为中心了。

  当然,文艺评论的属性与独立性,文艺评论的学科伦理与评论家的道德操守也存在问题,为市场与趣味牵头鼻子走的评论行为已经相当普遍……

  所有这些问题积弊已久,确实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因为它不但事关文艺评论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水平与国民素质。

  从历史上看,文艺创作的繁荣、文艺的消费与欣赏的提高从来是与文艺评论的作用分不开的。

  中国先秦文艺的百花齐放,魏晋时期文艺的自觉,唐宋时期文艺生活的全面提升,五四新文艺的诞生等等,文艺评论一直是开拓者、引领者与破冰者。更不用说世界文艺的发展史,启蒙文艺、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艺……

  只要是文艺繁荣的时代,只要是文艺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文艺评论都是宣言者与播种机。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哪儿会有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的群星璀璨?他们的名字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果戈理、莱蒙托夫等伟大作家具有同样的光辉。

  重振文艺评论事业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的时代,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形势,而文艺评论又是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

  现在的文艺评论要处理的已经不是过去评论与文艺创作、评论与文艺受众这样单纯的关系,何况,不管是文艺生产还是文艺消费,其构成也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繁荣文艺评论,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我们确实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而这些工作的开展与作用的发挥又远非文艺评论本身所能完成的,所以,这次加强文艺评论的意见由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不但说明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一工作是一项整体性、复杂性与系统性的工程。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看,从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看,它需要全社会的认同,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参与。我们确实需要将文艺评论渗透到文艺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从文艺生产的规划、过程、终端与影响,文艺评论都不能缺席。如今的文艺生产工程性、系统性、协作性、制作性都相当强,远不是过去的个体性。现在的一些文艺工程涉及面广,投入量大,非常需要论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优化与调整,文艺评论怎么能不参与?千万不能认为文艺评论就是写一篇文章而已,文艺项目的提出与立项本身关系到文艺的观念,关系到文艺史,关系到文艺形势,关系到受众的欣赏趣味,关系到文艺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是文艺评论。我们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文艺项目为什么不成功,为什么得不到受众的认可,或者叫好不叫座,作品的诞生就是作品的终结?问题就是出在没有尊重文艺规律,缺少评论的介入,如果文艺评论能提前介入,我们的文艺规划与项目会少走许多弯路。

  说到文艺评论的特殊形式与多样性的问题,我们会发现,许多围绕文艺的声音是在我们文艺评论的视野之外的,甚至是不被看做文艺评论的。如果我们将这些特殊的文艺评论都纳入我们的工作范围中,我们的批评家都能放下身段参与其中,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文艺评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解决文艺评论的落地性、有效性问题。比如各级各类的评奖,比如文艺作品的排行榜,比如短视频,比如弹幕,比如读书频道、读书会,比如微信、微博,比如跟帖、留言等等,都是文艺评论,而且是很接地气的文艺评论。想当年,伟大的评论家莱辛的杰作《汉堡剧评》,就是他看了戏后贴在剧院墙上的“小字报”,这与现在的微信与跟帖不是一样的吗?所以,平台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用起来。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文艺评论的理论支撑问题,之所以文艺评论出现许多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的立场、标准与理论体系。为什么民族审美体系说了多少年还是未能有效融入现代评论体系?为什么常常会被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何时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都与文艺评论的上游学科如文艺学、美学甚至哲学密切相关。现在,边缘化的不仅是文艺评论,文艺学的地位也大不如从前,文艺评论失去了理论的供给侧。我们现在已经少有原创的文艺学理论体系,批评家中理论与批评才能兼俱的也非常稀罕。当文艺评论缺少了理论支撑,它必然是软弱的,缺乏说服力与持久性的。

  问题与办法同在,困难与机会并存。《意见》的印发可谓恰逢其时,它是结集号,它开启了中国的文艺评论的再出发。

  汪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多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终评委,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当代文学研究,卓有成就。

阅读20
分享
网站声明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